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2年)


发布时间:2023-11-28

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 鲁东大学

代码:  10451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 体育

代码:  0452

授权级别

博士

þ  硕士

2023316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2009年,经国务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办审核批准,鲁东大学成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开设单位,并于2010年开始全国招生,是山东省最早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校之一。“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该学位授权点得到了快速发展,现有导师28人,在读全日制研究生162人,非全日制研究生30人。

(二)学科专业简介

联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与发展规划,结合地区优势体育发展项目和健康中国发展需求,努力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领先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与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协同融合、一体两翼化发展的格局,推动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力求为当前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依据本学科发展定位,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突出实践应用能力为发展目标,本学位点设有两个培养领域: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

二、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基本条件

(一)培养目标

1 .体育教学领

结合当今体育发展的新常态,紧密围绕国家特别是胶东地区区域经济建设,体育教学领域以为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体育教师为目的,注重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和现代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传授和教学,突出学生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

2.运动训练领域

以为基层单位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和中小学培养竞技运动教练员为目的,注重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和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与训练,突出带队训练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学位标准

鲁东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定有规范的学位授予标准,主要从培养目标定位、特色和优势、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基本素质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应接受的实践训练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标准,标准符合本学科特点,与我院办学定位及特色相一致,并在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严格执行。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并达到要求者,方可提出学位申请。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选题必须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选题来源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领域,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要求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学位论文必须符合研究规范,并具有严谨的科研工作作风。论文正文一般不少于3万字,实行学位论文的盲审制,双外审合格才能参加答辩。学位授予和质量管理按照《鲁东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鲁大校发[2014] 68号)执行。

(三)培养特色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突出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培养,立足基地实践平台,参与一定量的体育实践活动,注重研究生的“教”、“研”应用能力,在“教”的能力方面与体育专业本科生具有较大竞争优势;在“研”的方面,与体育专业科学学位研究生缩小竞争劣势。同时注重实效和学位授予质量,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基层教学指导作用和跟随竞技体校运动队进行实训,切身体验基层体育教学工作实际和运动队日常训练管理,理解掌握基层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岗位技能,具有系统体育专业知识和较高水平体育专业技能,能够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竞争实力,保证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之间“零距离”。

(四)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现有导师28人,其中,校内导师18人,校外兼职导师10人。校内导师中,有教授7人,占比26%,具有博士学位导师10人,占比26%;校外兼职导师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导师队伍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国家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教练员3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等。

(五)科学研究

年度获批省部级项目2,总经费93万元;首位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篇,出版著作6部。

(六)教学科研支撑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需求,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凝练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线上和线下优质精品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混合式、项目式教学模式,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提升学业挑战度,注重能力提升与素质提高的有机结合;推进考试综合改革,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习过程监测,强化学习过程管理,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研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1项,山东省优质课程建设项目1项。

本学位点现有专门多媒体教室5个,总面积500平米;讨论室2个,120平米;实验室6个,713平米;室外体育场地11万平米,室内场馆1.5万平米;仪器、设备、器材总值700万元;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3.2万平方米,教育类、体育类图书、期刊资源丰富;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能够满足研究生教学、训练和科研需要。

本学位点共有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中国健身气功科研基地、中国武术协会一级单位会员(专业性)、中国武术协会段位考试点、山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及市厅级科研教学平台7个;健身气功工作坊、胶东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体育服务社会研究所等校级教学科研平台3个;烟台一中、烟台三中、福山一中、烟台市体育运动学校、芝罘区竞技体育学校等校外培养(实训)基地5个,每年能够接受全部研究生进行集中教学训练实践,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基层教学训练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切身体验基层体育教学工作实际和运动队日常训练管理,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之间“零距离”。

(七)奖助体系

1.奖助制度

学校根据《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2] 342号),《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教财[2014] 1号)等政策和要求,制定并实施《鲁东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鲁大校发[2015] 2号,《鲁东大学研究生奖励办法》鲁大校发[2014] 35号,《鲁东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细则》,构建了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奖助保障制度。

2.奖助体系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由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和导师资助三部分组成。

1)国家奖学金:硕士研究生每生20000元,国家下达评选名额,奖励学业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研究生。

2)学业奖学金:由学校设立,硕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每生每年10000元,二等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三等奖学金每生每年3000元。

硕士一年级学业奖学金比例为100%,其中,优秀生源直接获得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比例为10%其余为三等奖学金。

硕士二、三年级学业奖学金比例为70%,其中,一、二、三等奖学金比例分别为10%、20%和40%。

3)助学金:国家助学金每生每月500元;学校助学金每生每月400元。助学金比例为100%。

4)导师资助:视研究生协助导师完成科研工作情况而定。

三、研究生培养与教学工作

(一)招生选拔

   高度重视生源质量,利用互联网媒体和平面媒体、招生咨询会、设立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全面的介绍研究生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导师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等情况,增强研究生招生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建立科学的复试考评体系,实行三公开程序公平,管理严格,全程监督,结果公正。获得过省级以上政府奖学金的应届毕业生可享受一等学业奖学金。以扩大研究生报考数量,吸引更多优秀生源。

2022年报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人数200人,录取66人,平均报录比例3.3:1生源结构持续优化,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二)思政教育

1.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以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专业教材,创新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教案中,把学生喜欢和关注的时事政治、鲜活案例、人物故事、媒体媒介等素材渗透进课堂教学各环节,形成以专业课为主、全方面渗透的教学模式,构建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学生职业道德课程思政体系,在课程效果上“如盐化水”,把“家国情怀”教育自然渗入课程方方面面,润物无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制定了《中共鲁东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鲁大党发〔2017〕3号)、《鲁东大学师德考核暂行办法》《鲁东大学教职工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鲁大党发〔2019〕17 号)、《中共鲁东大学委员会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鲁大党发〔2019〕25号)等一系列文件。依据学校思政教育建设的制度体系,体育学院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内部思政教育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学院成立了思政制度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学院思政教育制度建设工作,目前正在汇编《体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规范,并且适合学院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涵盖党建工作、本科生教学工作、研究生培养工作、科研工作、学科工作、学生工作、行政工作等七个方面的工作。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良好运行,使得学院职责清晰、管理规范、执行有力。学院思政教育也已出现成效,在“新冠疫情”期间,研究生踊跃参与,积极助力疫情防控,多人已被学习强国、凤凰网等媒体报道。

2.注重宣传,营造思政教育氛围,形成全方位育人空间

学校制定了《中共鲁东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鲁大党发[2017]3号),打造覆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境内境外紧密结合的育人体系,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本学位点通过建设荣誉室、成果展厅、文化走廊等,向学生传递校风校训、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激励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推进网络教育,拓展网络平台,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推进思政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牢牢掌握网上舆论阵地的主动权。不断推进文化引领(学生技能竞赛、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开辟职业道德专栏),实施5个结合(职业道德与创新创业建设结合、与科研教研项目结合、与课程教学结合、与实践教学结合、与实训基地建设结合),持续开展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3.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开展系列专业特色活动,推动实践育人

积极探索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途径,以社会活动为载体,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通过社会服务、社会实践、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等,教育引导研究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将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实践活动、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在实践锻炼中积累智慧、锤炼职业道德素养,在社会熔炉中锻造品格、提升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大力推动实践育人。本学位点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与“助残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公益活动”以及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本学位点学生思政教育、职业道德与伦理教育体系建设已趋完善,初步实现了人文课程开发建设全面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专业化、宣教志愿服务常态化、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系列化、学生职业道德评价科学化。

(三)课程教学

1.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

研究生核心课程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核心课程均由教学经验丰富的硕士生导师担任,每门课程由两位教师任课,实行研究生课程督导制度,定期进行教学督导检查。

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

方向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体育教学

体育原理

王艳副教授

徐国宏副教授

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周君华教授

宫照玮博士

体育科研方法

董德龙教授

翟帅帅博士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

徐国红副教授

王艳副教授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

史亚丽教授

韩立明副教授

运动训练

运动科学与健康

靳小雨教授

史亚丽教授

周君华教授

文登台副教授

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周君华教授

宫照玮博士

体育科研方法

董德龙教授

翟帅帅博士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董德龙教授

马祥海副教授

运动训练竞赛学

靳小雨教授

唐韶军副教授

2.课程教学质量与持续改进机制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导师的遴选与培训,组织教师教学培训,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业内知名教师、教练员参与实践教学。

2)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扎实推进教学改革

3)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实行研究生课程督导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加大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力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四)导师指导

严格规范导师队伍的选聘、培训考核,严格按照《鲁东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2020]15号)进行。文件明确规定,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年1次导师在岗培训,每3年导师考核1次,合格者上岗,引入竞争淘汰机制。考核内容包括导师本人的政治思想表现、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履行岗位职责以及所指导研究生的质量等情况。导师指导研究生严格按照《鲁东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鲁东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管理规定》、《鲁东大学研究生教管理办法》等文件执行,同时,导师在业余时间及选题、开题、撰写、中期检查及答辩等各个环节对研究生进行专业指导,从本学位点各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情况来看,均能顺利完成对所带研究生的指导工作。

(五)实践教学

本学位点重视对学生的专业实践管理,对实践教学实行全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根据培养计划要求,制定了实习大纲和计划,学生实习前签订承诺书,明确职责。学院成立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全面管理;实习基地成立管理领导小组,对实习内容进行管理;联合组成立实习中期检查小组,检查实习质量;实习结束进行总结,并反馈到实习基地。研究生在第2-5学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有教学实践、带队训练实践、专业实习、科研实践、顶岗锻炼、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全部在实践基地集中进行,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基层教学训练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切身体验基层体育教学工作实际和运动队日常训练管理,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之间“零距离”。研究生还根据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结束均撰写3000字以上的实践活动报告。到目前为止,所有毕业研究生均参加专业实践训练,并获得相应学分。

(六)学术交流

       积极构建研究生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保障制度,让每一个研究生明确目标,足够阅读,启发思考,专业交流,学习写作,提升能力,学术交流。所有研究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论坛“学术活动月”、“学术报告会”等活动;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导师项目”、“基本功大赛”等活动,鼓励支持研究生开展社会调查、实验研究发表论文、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七)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选题要求学生紧密结合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领域工作实际,直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其研究成果有实际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足够的工作量,体现出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硕士层次的知识水平。学位论文主要以专题研究、实验研究、体育教学方案研究、运动训练方案研究、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形式撰写,须完成开题论证、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

本专业类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均在论文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指导小组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对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和预答辩、答辩等环节进行全程指导和把关。论文指导小组及时了解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包括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并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或要求。  

鼓励导师和研究生在开题时优先考虑应用型、实践型的选题,本学位点所有研究生论文选题都与实践相结合,论文形式和类型多样,研究类型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干预研究,研究形式有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鲁东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对学位论文的规范提出了要求,确保了论文的学术规范,从本学位点学位论文抽检情况看,均达到合格以上标准。

(八)质量保证

      学位论文严格依照《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和《鲁东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2013] 22号)文件要求和规定执行。学院进行“三级”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自查工作;严抓学位论文工作“四个环节”,即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质量监测与论文答辩,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全程指导与监督,严把论文外审关,实行双盲评审制度。从学位论文抽检情况看,均达到合格标准。

(九)学风建设

   加强教育,规范制度,强化监督。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包括研究生入学教育、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等,开设了《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学位公共课程。每位研究生与学院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学院教授委员会负责学术行为监督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与处理。2022年本学位点没有出现任何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不端行为。

(十)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建立研究生权益保障管理监督机制。成立研究生权益管理服务团队,制定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在日常管理中设立领导接待日、班主任轮班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座谈交流、电子邮箱、研究生QQ群等,使研究生合理有序地表达生活、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权益诉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研究生的实际困难,及时维护研究生的正当权益,助推研究生健康成长。为检验培养管理服务质量,建立了研究生权益满意度调查制度,从调查情况看,在学研究生满意度达到98%以上。

(十一)就业发展

将研究生就业纳入学院就业工作体系,建立以导师负责、研究生参与、家庭支持、学院服务相结合的研究生就业工作体系。完善政策发布、渠道拓展、信息沟通、科学研判、就业指导等就业服务机制,形成“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格局,不断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本学位点2022年就业率近100%,主要以高等教育单位和中、初等教育单位为主。

四、学位点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本学位点研究生政治素质高,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较强,专业基本功扎实,业务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自觉服从组织安排,能很快融入用人单位的工作团队,并迅速胜任所承担的工作。在毕业研究生中,既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也有各级各类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还有担任党政、事业单位重要职务的领导,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用人单位给予了很高评价。

研究生在专业实习期和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教师培训、校际间大型体育活动组织、学校代表队训练、成人教育等活动中,使更多地方教师学习到优秀教学经验,并共同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训练方法以及评价机制进行探讨,提出优化学校体育教学的建议,用新的知识和理念服务地方教育。

积极参与社会、企业厂家的体育赛事、体育用品推广和体育文化建设,到健身俱乐部担任教练员,为俱乐部的经营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措施和方案,参与国民体质监测,到晨、晚练点指导大众健身,下乡为农民普及体育知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体育和地方经济发展,深受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五、本学位点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本学科紧密结合体育学研究前沿,以体育教学于军教授团队、运动训练尹海立教授团队等为创新主体,践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服务中小学学校体育,充分发挥体育学基础研究创新引领优势,协同国家、省教育、体育等主管部门,形成产教学研深度融合、学科-专业-社会服务协同创新的学科发展模式,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突出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培养,毕业生以品德好、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为山东省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优质生源不足,本校生源占比过高,学生学缘结构单一

优质生源主要是指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授权点的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本学位点每年招生录取过线人数较多,在历年的复试招生中都能做到差额复试,但存在优质生源匮乏,本校生源占比高,所招学生学缘结构单一等问题。本学位点的生源主要集中在本校本科毕业生和本省的其它二本院校,全国各大体院和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学生报考我校的比例较低,生源来源不够广泛,优秀生源相对不足。

2.课程体系尚需进一步优化,课程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不够理想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硕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区别在于突出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本学位点目前有10位校外兼职导师,但在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方面仍显不足,因此,课程体系有待优化,校内“双师型”导师亟待加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有待加强等是目前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3.高水平学位论文少,创新不足,形式单一

从历年学位论文质量来看,能达到校级优秀论文的数量较少,且论文还存在现状调查重复研究、偏离专业领域研究、偏离实践性研究等问题,实验性研究、突出实践性的典型案例和方案设计研究较少,这也导致研究生论文的创新性明显不足。

(二)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与主流媒体的交流与合作,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知名度;加大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院在山东省乃至全国体育领域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2.参考国内优秀高校的有益经验,关注国际体育学科发展动态,进一步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结合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继续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优化实践类课程考核机制和方法。

3.加强区域社会合作,优化实践平台建设,加大与教育部门、社区、健身机构等合作力度和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