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专业代码040303)


发布时间:2014-06-23

 

一、培养目标

1. 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身心健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

2.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风及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及其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专项基本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正确的学术倾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的能力。

3. 掌握英语(或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英语(或外国语)阅读本专业文献,并能较好地运用其进行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田径、排球等各专项教学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各专项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控制身体锻炼和健身的最佳效果、满足对人进行教育等方面的社会要求及围绕各专项教学训练的改革与发展等。

2. 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对于当前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体质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较全面地研究;对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新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

3. 人体运动信息检测与应用: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物信息规律,包括:运动学信息、动力学信息、肌肉力学信息、生理信息、生化信息等,探讨生物信息检测的方法及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四、课程设置

我校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本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31学分,另科研实践2学分,专业实习2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补修课程,具体结构为:

政治理论课,2门,必修,3学分;

第一外国语,1门,必修,3学分;

基础学位课程,2门,每门3学分,必修,共6学分;

专业学位课程,3门,每门3学分,必修,共9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每门2学分,至少修满10学分;

同等学力身份和跨专业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主要课程2~3门;补修课程一律不计学分,以通过考试为准。

课程设置详见附表。

 

五、培养环节

1. 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导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研究生自身特点,研究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一般在入学后前三个月内完成。

2. 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严格按照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进行。所有课程学习内容均应在前三个学期完成。

3. 毕业(学位)论文开题

研究生在本学科专业范围内,结合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在导师指导下选定毕业(学位)论文题目,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第三学期末组织开题论证,制订论文工作计划。

4.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专业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

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专业实习。专业实习需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其形式可以是参加校内外各类教育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或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等各种形式。如在各类教育教学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其完全工作时间不少于20个工作日;如在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其完全工作时间不少于30个工作日。专业实习的具体时间和形式由研究生与导师商定,并在个人培养计划中明确。专业实习考核“合格”为通过,计2学分

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科研实践活动包括: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学术会议等(不少于10次);结合自己的论文工作,在学院、学校或各类学术论坛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积极参与导师或其他教师的科研课题工作;在读期间必须以首位或独立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科研实践活动工作全部完成后,可获2学分。

研究生可根据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不计学分。

5. 中期筛选

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工作按《鲁东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鲁大校发〔2011109号)的规定执行,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

6. 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检查

研究生通过毕业(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后,进入论文的研究和撰写阶段。研究生撰写论文期间,应及时向导师汇报论文工作情况,导师应经常了解研究生论文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毕业(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末进行。

7. 毕业(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撰写完毕并符合如下条件后,方能提出答辩申请:完成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完成实践活动规定的专业实习工作和科研实践活动工作,并取得相应学分。论文答辩工作具体程序及要求按《鲁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工作实施细则》(鲁大校发[2008]95号文)的规定执行。

六、培养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严格的科学训练和必要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既要牢固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指导方法上,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期筛选考核、论文工作检查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应由导师组集体讨论。导师要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关闭